經常有人問我,如何判斷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?
什么時候該提拔,什么時候該換掉?
我認為,提拔還是換掉管理者,核心看的不是努力,而是這3個方面。
一.態度和結果
態度和結果,哪一個更重要?
有的時候,想開除一個人,但又覺得他態度還不錯,總是不忍心。
但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的態度好,其實是偽態度。
有一些人,看似態度很好,表面上看他在加班,他在組織團隊開會,一開就開到半夜。
但你扒開他的過程看,實際上,他的時間根本沒有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。
他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,就開會,他想要開會來逃避拿不到結果的責任,其實是演給老板看的。
當業績不好的時候,他就說:“你看吧,我那么拼,開會開到半夜,業績不好跟我沒關系?!?/span>
記?。簯B度不一定產生結果,但結果一定能夠體現態度。
二.人品和結果
人品非常重要,一個人的人品不好,哪怕再有能力,也不能用。
因為人品不好,能力越強,破壞力也就越強。
但他如果只是人品好,卻不管怎么樣,就是不出結果,可能對公司來說,他是一個“好人”,是沒有價值的。
所以,提拔或者換掉管理者,一定要看他結果有沒有完成。
完成結果,這是為今天負責。
因為今天結果都沒有完成,就是管理者的失職,很可能公司就沒了。
正如任正非所說:“不打糧食的干部,要堅決淘汰?!?/span>
三、有沒有結果
評估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,一定要用結果來衡量。
1.功勞和苦勞
在公司里,經常聽見這樣的說法:
我在公司干了這么多年了。我沒有功勞,也有苦勞啊。
辛苦,是要鼓掌,要給安慰,要給感謝,但不出結果是沒有用的。
因為苦勞就是無效勞動,無效勞動就是浪費??鄤诓划a生績效,只有功勞才產生績效。
2、有沒有人才流失
是否繼續任用他,你還要看,他留在這個位置,會不會造成其他優秀員工的流失。
什么意思呢?
有一類管理者,是沒有心胸的,他從來不培養下屬,因為他害怕教會徒弟,餓死師傅。
他總是在害怕別人超過自己,從而被取代。一旦下屬表現好,就會找機會打壓下屬。
人才,只會流向被尊重的地方。他沒有得到尊重,就會離開,然后公司里就會出現帕金森定律:
他害怕別人取代他的位置,所以就會招不如他的人。
最終,兩個平庸的助手會分擔他的工作,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,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。
兩個助手無能,他們就上行下效,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。
到最后,組織越來越臃腫,人效越來越低,就會內卷。
這對公司來說,損失是最大的。
所以, 你發現他留在管理崗位上,會造成優秀員工的流失,那么就要堅決開掉。
而提拔一個管理者到更高的位置,也是要看他有沒有培養優秀的人才,有沒有替補的人。
如果沒有替補的人,就貿然晉升他,不能保證他在新的位置上干得好,但老業務肯定會坍塌。
如果不能源源不斷的培養接班人,這家公司也沒有前途。
這就是無后備不晉升。
所以任用他,你要看留著他,會不會造成優秀人才的流失。
而要不要提拔他,則要看他有沒有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優秀的人才。
3、窗口-鏡子思維模式
你要去看他的思維方式。
有的管理者,只能接受好的結果。
取得成績時,他看向鏡子里的自己,洋洋得意,覺得我太厲害了,我太優秀了。甚至為了美化自己,為了邀功,去摘別人的果子。
而一旦失敗,他就會瘋狂甩鍋,認為我沒有問題,我沒有錯。
上級問:為什么業績不好?
他就甩鍋給大環境,甩鍋給別人。
他拿不到結果,他認為是下屬的執行力不夠,認為是下屬能力不行。
而有一些管理者則相反,他們是窗口-鏡子模式。
如果做事情成功了,他會看向窗口。
他認為,這件事的成功,不是我有多么厲害,而是團隊的功勞,是有很好的流程制度等等,然后分析外部的原因。最后把經驗鞏固下來,爭取下一次獲得更大的成功。
當團隊管理出現問題時,他不是去指責別人,而是會照鏡子,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他會通過自省,反思自己的問題。
下屬能力不行,是自己沒有輔導。
執行力不夠,是自己沒有追過程。
人實在不行,那也是我自己招的,是我自己的問題,接下來要做人才畫像, 選擇對的人。
稻盛和夫就是“窗口-鏡子”模式的人。他每天早上都會對鏡子中的自己厲聲呵斥:“你這個笨蛋!”然后又不由自主地說出反省的話,“神啊,對不起!”
對稻盛先生而言,這種每日的反省也是他自己工作的一部分。他認為,反省自己,也是鍛煉人格的一種修行。
你看,人與人最大的差距,就是思維模式的差距。
一個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,會逐步走向強大。
而不會反思的管理者,是沒有成長空間的,他也只會將團隊帶向平庸。
最后總結一下,提拔你,換掉你,從來都不看努力。而是看這3個方面:有沒有結果,決定今天能不能活下去。有沒有培養人才,決定了公司的未來。有沒有“窗口--鏡子”思維方式,決定了他的潛力。